明朝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孟秋,51岁的徐霞客从南直隶趋走万里,来到了位于滇南、让他“慕之数十年”的临安府治地建水。甫至建水,徐霞客衣不解带雇一导游者去往城东,他的目的地,是城东二十里外的“西南第一洞天”顔洞。
这一路,兜兜转转,并不顺利,因向导带错了路,徐霞客登上了山,却望洞门即在东峡下,只能隔山遥望前洞的身影,写下“门犹为曲掩,但见峭壁西向,涌水东倾,捣穴吞流之势,已无隐形矣。”之后又越岭脊下山,在“如环半城”的一堵绝壁下,到达中洞“云津洞”。他进洞“隔水眺之”,看到洞穴中“垂列乳柱,缤纷窈窕”。随后,徐霞客再次翻上山岭,去到了云津洞的水洞后门,本想再去寻找洞口,但天色已晚,去宿馆尚有十里之遥,只得作罢,在文中叹道:“生平游屐,斯为最厄阻碍矣!”但他还是运笔写下游记专篇《游颜洞记》,其中充满对此行的遗憾。
徐霞客之行,在建水城中又记录下何种景象和趣闻?可惜的是,自崇祯十一年(1638)五月初九至八月初六,徐霞客出贵州到云南共87天的日记于清顺治二年(1645)变乱中焚毁,其游建水的真实情况难以全部知晓。也正因如此,这段涉及建水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。
如今,跨越380余年的时空,我们仍可与徐霞客并肩,走在从颜洞返回临安府的山道上,夕阳下建水坝子已云烟袅袅。在建水,不仅有颜洞、燕子洞这样的天然奇观,绿野平畴外,泸江河与个碧石寸轨铁路相依并行;临安古城内,灯火点燃万家,古居老巷中的慢生活缱绻温柔。
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,为建水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。临安古城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城池格局和传统街巷肌理形态,有元、明、清各代古建筑近百座,古桥50余座,现有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505处,若再算上藏在小巷中、乡村里的大小古民居,则数之不尽。堪称“古建筑博物馆”和“民居博物馆”,是滇南文物大县。
高耸于古城东的迎晖门,楼上所书“雄镇东南”四字,是这座古城旧日辉煌的明证;有着大观园气度的朱家花园,层层叠叠的院落一个接一个,门坊纵横交错,其建筑之精美,装饰之华丽,无不令人叹为观止;而气势恢宏的建水文庙,则是中国第二大文庙,建筑群之庞大,构建之精巧,气场之雍容,令到访者无不震撼。
这样的古建筑和古民居犹如群星,散落在建水的阡陌街巷里,也点缀在泸江烟柳畔。坐上慢悠悠的小火车,沿途经过双龙桥,远看它犹如长虹卧波,横跨在山水之间,用它古朴的身姿,斑驳的痕迹,为一代代人讲述着乡愁故事。泸江沿途,完整保留下了包括十七孔桥、乡会桥、天缘桥在内的9座百年古桥,还有团山村、新房村等传统古村落,流连于老屋古巷中,看一看雕梁画栋的建筑,听一听张家的“百忍家风”。在建水,每一座古城、古村、古宅、古桥都在用自己的故事给予这座小城历史的厚重感,而生活其中的人民,则用建水浓厚的人文气息,续写着古城临安的故事。
古城的活化、文脉的延续,已经成为建水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竞争力,是建水的一张软实力王牌。建水县也因此上榜“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”,获批云南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、省级特色旅游城市、省级旅游强县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建水以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,吸引58.40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“活态古城”中的慢生活,实现旅游总收入5.57亿元。